2023年期末题
一、基本概念 (28分)
结合自己的理解,对以下概念进行解释:
1.认知的基本功能。
把感知得到的杂乱信息提炼为可迁移、可解释的知识:① 去冗余、辨真伪;② 抽象出普遍规律;③ 为后续决策提供依据。
2.香农信息、全信息、及其关系。
香农信息=“不确定性减少量”,度量符号序列的语法层;全信息=语法+语义(含义真值)+语用(价值效用)的三位一体。香农信息可视作全信息在“只关心形式、不谈意义”情形下的退化特例。
3.知识生态学的内在与外在。
外生态:信息 → 知识 → 策略的链式流向;内生态:经验知识成熟后上升为规范知识,再沉淀为常识知识并可能内化成本能。外生态解答“知识从哪来、往哪去”,内生态揭示“知识在库内如何代谢”。
4.信息、知识、策略的关系。
信息描述“现象”;知识总结“本质”;策略运用“本质”指导行动。路径:信息经归纳升华为知识,知识再受目标牵引演绎为策略。
5.信息转换的规律及其启示。
必经两次质变:① 信息→知识(归纳);② 知识→策略(演绎)。启示:仅积累数据无济于事,必须完成两级升华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并闭环优化。
6.信息的普遍性。
万物运动皆携带信息,信息与物质、能量并列为客观存在的“第三要素”;因此不仅自然、社会现象,也包括人工系统都可用信息规律统一刻画。
7.系统的整体性。
系统功能≠部件功能简单叠加;要重视元素之间的信息交互、反馈和协同涌现。整体优化往往与单元最优不一致,是信息科学方法论(生态观)的核心出发点。
二、核心原理及应用(30分)
1.为什么香农理论适用于通信工程而不适用于信息科学?
通信只要求“符号再现”,香农熵度量语法信息即可;信息科学还关注语义/价值层,需要解释与决策,香农模型有意回避此二层,难支撑智能系统。
2.为什么我们需要信息-知识-智能转换?举一个你自己领域的例子,作为转换原理的应用。
原始信息缺乏可迁移性;知识压缩规律、智能策略直指行动。例:科研文献推荐——原始下载/引用数据(信息)经主题建模与因果分析(知识)生成个性化科研路线规划(策略)。
3.试图分析和总结信息获取的必要性和充分性的主要原则。
必要:无信息则无认知;充分:采集通道应保持状态可区分、覆盖目标相关变量、剔除冗余干扰。可用“多模态互证+注意机制”确保既不失真又保留关键信息。
4.信息处理和认知之间的区别是什么?
信息处理偏形式操作(编码、压缩、排序等);认知强调内容理解与规律抽象。前者是认知的底座,后者是处理的升华。
5.本体论信息的作用是什么?
为一切认知活动提供“原料”,是感知链条的输入端;不把握客体本体信息,再高明的算法也无从谈起
6.信息科学与自然科学、社会科学的关系。
与自然科学共享定量实验传统,与社会科学共享主体-客体互动视角;信息科学提供跨领域“信息-知识-决策”统一框架,承上启下形成第三门基础门类。
三、内容理解及拓展(42分)
1.从科学进展的普遍规律来看,信息科学为何会出现?。
按“辅人律/拟人律”,科技从扩展体质、体力走向扩展智力;当材料、能量科学成熟后,扩智需求迫生信息科学。
2.信息科学原理方法论的实质是什么?其与传统物质科学方法论有什么差异?
实质:辩证整体观+信息生态方法;强调主客交互、系统协同。区别于机械还原论、静态孤立的物质科学范式。
3.信息的优化原理与基本思路是什么?
以“信息-知识-策略”闭环为核心,通过反馈迭代持续提高目标效用;本质是让信息流驱动自适应优化
4.与Shannon信息概念相比,全信息概念在理论和应用上有哪些优势?
可同时度量形式、真实度、价值度→支持含义理解与决策评估;统一熵、模糊熵等为其退化情形,理论更全面,应用可覆盖AI、决策等语义重场景
5.能否描绘出系统优化的一般流程?
感知→建模(知识)→目标设定→策略搜索/评估→执行→反馈监测→参数更新,循环迭代直至满足约束或收敛。
6.介绍从语法信息和语用信息生成语义信息的算法。
步骤:① 对语法符号集合赋逻辑真值 $t$;② 对同一集合赋效用度 $u$;③ 用聚合函数 $s=f(t,u)$ 选取 $t高∧u高$ 状态→输出其语义标签。此法兼顾真实性与价值性,常见实现:逻辑回归加权、贝叶斯后验重评分或对比学习匹配。
2025年期末新增题
算法题(35分)(我回忆的,大概这个意思,不保证精准)
- 本体论信息生成语法信息
- 语法信息生成xx性信息
- 规则知识生成规则策略
- 常识知识生成常识策略
- 语法信息和语用信息生成语义信息
Comments NOTHING